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高垚骏物理工作室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初中物理工作室

 
 
 

日志

 
 
关于我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思考者,中国教育学会会员、论文全国一等奖获得者、博客获省一等奖、主编了多本物理教辅。当然,最令人称道的还是《高垚骏物理工作室》!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2-01-12 08:20:17|  分类: 初二物理教学设计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初探 - 惊鸿岂止一现 - 云雷屯,君子以经纶-高垚骏的物理空间    168教学网址教师博客   高垚骏的物理空间(初中版)

             初中物理教师的博客     高垚骏的物理空间(高中版)
                  

初中物理老师教育博客与物理教学网荟萃  “国培计划(2011)”高垚骏的博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者:陆慧姣(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新安初中)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作者及工作单位

 陆慧姣 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新安初中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1.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教材注意通过介绍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如通过介绍学生唱歌、水流撞击石头等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声现象的普遍存在和丰富多彩,为探究“振动发声”埋下了伏笔。
2.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本节教材通过“探究”、“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等栏目,为学生推荐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等探究内容,并提供了一些探究活动所必需的素材。
3.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如在“想想议议”中要学生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以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又如在探究活动中要学生从各种发声活动中总结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本届学生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 理解物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二、声音的传播
 
 
 
 
 

自然界中的声音千差万别,我们听到的自然界的声音有哪些?(找同学交流)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钢琴曲可以陶冶情操,高山流水的声音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叫声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份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音有关的那些问题呢?
 
 
 
同学们对声音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很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共同协作,一起步入声的世界。
活动1: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活动2:分析课本图1.1-1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3:演示实验:音叉溅起水花实验(验证猜想结论)
活动4:演示实验:(1)将乒乓球靠近没有敲响的音叉,球不弹起(2)敲响音叉后,音叉发出声音,小球靠近音叉被弹起
(3)握住振动的音叉,振动停止,发声马上停止
 
引导学生总结出用“转换法”验证难以察觉的振动
提出问题:以上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人们可以采用保存振动的方法留住声音。
 
 
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交流:听到的自然界的各种奇特的声音
 
 
 
 
 
提出问题: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
(3)我们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却很难听呢?
 
 
 
 
 
 
 
 
 
利用桌上的器材做发声实验。
 
根据初步实验观察提出猜想和假设。
 
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想。
 
进行实验交流并总结实验结论。 
 
 
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观察现象: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交流生活中的声音由哪些物体振动发出的
 
 
观看早期唱盘、磁带、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资料
 
 
 
 
 
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观看放映并猜想“声音在空气里可以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体验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感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展示自我价值,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能亲身感受的画面,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三、声速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活动5: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活动6: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举例:钓鱼时说话鱼会被吓跑,同学们讨论还有哪些
 
活动7: 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讲述: “伏地听声”的故事
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
并不断向外围扩散。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课件展示。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嘴,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提出问题:
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思考分析声音为什么越来越小,最后听不到了呢?
总结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从实验现象和例子中知道液体能传声
 
 
 
 
 
 
从活动中可以得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结论。
 
 
 
 
 
 
学生分析、总结出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介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加强声速概念的理解
 
 
学生讨论:在读小资料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智能训练: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想在另一端听到三次敲击声,该怎么办?
 

 
 
 
 
 
分享声音的美
 
 
 
 
 
 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于声波学生很难想想,首先通过水波的产生,联系到声源周围空气的振动,最后通过课件的观察对声波有一个形象的了解,为今后物理的学习奠定基础。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回声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巩固
 

提出问题:
1.同学们到过大山体验过回声吗
2.什么是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障碍物(如高山等),将发生反射,
3.听到回声的条件: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与原声分开,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应用:测海的深度,井的深度等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课堂作业》第1页
《同步指导》

 
 
 
智能训练:人耳听到回声,距离高山至少多远?
列举应用事例
了解天坛回音壁
 
 
 
 
 
 
 
 
 
 
 
 
 
 
 
 
 
 
 
 
 
 
 
 
 
 
独立完成作业内容

 
 
 
 
 
 
 
 
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以学生为主体,其他的同学给予补充。发挥其主导作用。
 
 
 
 
 
 
 
 利用作业全面迅速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3.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三、声速
1.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3.声速:V固〉V液〉V气
四、回声听到回声的条件:听到原声和回声的时间差在0.1秒以上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的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课堂反馈实验来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通过课后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通过个人自评和互评活动,同学回顾自己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客观评价。设计一张评价表,要求评价自己和评价你的小伙伴。 
                        评价表
            班级        姓名                   

评价内容

自 评

互 评

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 ☆ ☆

☆ ☆ ☆

能大胆提出猜想

☆ ☆ ☆

☆ ☆ ☆

能积极动手操作实验

☆ ☆ ☆

☆ ☆ ☆

能愉快的与同伴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

☆ ☆ ☆

☆ ☆ ☆

备注:如果你认为自己或同伴表现的非常好就给三颗星都涂上颜色,表现得一般就给两颗星涂上颜色,表现的不太好就给一颗星涂上颜色。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这节课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让学生 了解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同时一些学生自己动手的简易实验、低成本实验也可以加以体现,从本质上说,这都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接下来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教学是一个充满遗憾的过程,由于经验不足,在本节课中还存在以下缺点:
1、课堂教学环节控制不是很好
2、八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这门课程,还需要平时课上继续训练小组活动的很多习惯。
3、在探究声音产生的活动环节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的渗透给学生一种科学探究的思想——证明推测一定要有足够的、有力的证据,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
但是我认为课改就是需要不断地改才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及时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适宜的情境,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并设法使之成燎原之势。教师应该成为播火者。使这无数星星之火汇成中华民族飞腾的强大动力。  

 专家点评:本节课通过实验现象、生活事实说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再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选择举例注意到典型和全面,设计的活动能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及适合。建议增加实验的方法设计。

http://guangxi.gp2011.teacher.com.cn/GuoPeiAdmin/TrainingActivity/TrainingActivityStudentView.aspx?TrainingActivityStudentID=132&cfName=20111005guangxi132



本人主编的书籍的简要介绍(四) - 惊鸿岂止一现 - 云雷屯,君子以经纶-高垚骏的物理空间
  评论这张
 
阅读(776)| 评论(6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