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叙事到学习叙事
168教学网址教师博客 高垚骏的物理空间(初中版)
初中物理教师的博客 高垚骏的物理空间(高中版)
初中物理老师教育博客与物理教学网荟萃 “国培计划(2011)”高垚骏的博客
教育叙事--感悟教师的真实生活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所谓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的研究方法。
它的基本特征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
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做什么,它只以教育故事的形式,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教育应该做什么。”
教师做教育叙事研究就是”讲教育故事”,而不是引经据点地”写教育论文”。教育叙事是既是一种质的研究,也是一种行动研究它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反思,也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案例。
教学即人生、课堂即生活。教育是我们教师的一种最重要的生活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教学日记可以为教育叙事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教育叙事的特征
1、真实性
教育叙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不能虚构。
2、故事性。
有情节、有冲突,具有可读性。
3、情感性
具有真实的情感,能打动读者。尽可能描述当时的”心理”状态。”我想……”,”我事后想……”
4、短小精悍
5、教育性
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寓教育理论于教育故事中。有一个照亮整篇文章的主题。
三、教育叙事与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的联系
反思是一种思维方式,载体是叙事和案例。案例是教育叙事的最主要形式。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过程
教育叙事是一种研究,而不是简单的记事备忘录。故事只是整个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素材。
只有发现某个问题,并持续地关注这个问题,不断地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础:
关注教育经验 (捕捉生活)
审视教育行为 (反思实践)
聚焦教育问题 (提炼主题)
关注自己的教育经验:
每个教师都有众多但零散的教育经验,也许并不意识到这背后隐藏着许多教育理论。
叙事就是要串联这些经验,发掘其背后的价值、规律。怎么发掘?画龙点睛的评析和感悟。最好自然流露,随感而发。甚至可以在字里行间间接流露。
经验的简单呈现并不等于叙事研究,尽管叙事本身是经验呈现的最好方式。叙事研究更关注行为改变后的动人故事。
五、如何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1、中小学老师究竟可以写哪些故事?
华师大刘良华博士认为:教师至少可以讲述三种故事,与之相应,教师至少应该做三种”教育叙事研究”:
第一,可以写教材研究的故事,教师首先应该研究教材(课本),应该研究自己每天使用的课本。说得宏大一点,教师应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如果一个老师一直在思考如何调整、补充他的教材,这个老师就已经是在做研究。教师把教材研究的过程,把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讲述出来,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故事”或”教材研究的故事”。
第二,可以写教学研究的故事,包括写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某个”教学事件”(或称为”教学冲突”)或者某节课的”课例研究”,这是一般意义上的”校本教学研究”。教师把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教学冲突”)或某节课的”课例研究”的过程讲出来,就是”校本教学研究的故事”。
第三,可以写”人”的故事。教师首先应该写学生的故事,其次应该写教师同事(含校长)或教师自己的故事(教师自传)。写学生的故事实际上是一种”学生个案研究”。写教师同事(含校长)的故事实际上相当于写”教育传记”;写教师自己的故事相当于写”教育自传”。其中可以涉及到教师管理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包含”德育叙事”、”管理叙事”等。
在这三种故事中,写人的故事当然更具体、生动、生活化,但是,如果”教材研究的故事”、”教学事件”写得好,也可以是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化的、盎然的。
2、教育叙事的基本内容框架
(1)主题与背景。(2)情境描叙。(3)结果与问题讨论。(4)诠释与研究(感悟)。
总的来说就是:描叙+分析,叙议结合,描叙夹分析。
好的叙事=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点评。
好的叙事的关键是描述有意义的情境,揭示人物的心理,细腻刻画冲突情节,抒发独到思考。
3、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基本要求
(1)讲叙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一个事例。可以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片段,但片段描述应该完整。
(2)要有鲜明的主题或引人入胜的问题,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有解决问题的情境性、冲突性、过程性、复杂性以及师生活动等的描述,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心理技术分析。
(3)叙述要具体、生动,讲究文笔的清新优美。不应该是对活动的笼统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说明。
(4)要有反思性。仅用事实说话是不够的,应该融入自己在事件不同阶段的感受、体验,特别是伴随这种体验带来的思考、反思,包括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者过程后的反思,具有理性色彩。
(5)有感而发、直率倾吐。用形象的语言表达理性的思辨,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不求理论化、学术化、缜密化,只求自身的灵性、智慧、独到的感悟。需纯洁表达,弃无意义铺张。
教育叙事是我们教育生活的真情告白,是一个极富人情味、人文关怀和情感魅力的思索领域。叙事对广大教师来说不是一件难事,但做好叙事研究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育生活中善于积累,善于提炼,善于采取积极的行动,善于在行动中反思。
让我们用笔、用心去写下、去感悟那些蕴涵着细腻情感的教育故事,并让它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魅力吧!
教师叙事
A、教师叙事研究的特点
1.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源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研究则是质的研究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教师的叙事研究来说,“教育”是土壤,“质的研究”是方法论。质的研究将使教师不仅获得有意义的职业生活,而且会改变教师的存在方式。
2.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教师的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就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这些生活故事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教师的叙事研究由解说者描述的,解说者其实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师的人;研究者解说的是教师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和研究者的分析交叉出现,使所叙之事通过研究者的解读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B、教师叙事研究的内容
1.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具有怎样的理念,教师对教育秉持着怎样的信仰,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采取的做法。因此教师的叙事研究首先就要研究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涵的理念,以便为教师的行为寻求到理论的支撑,为教师的生活建构起思想的框架。
2.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教师的教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教师在教育中展现自己,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成为自己,而这点点滴滴的细节和事件构成筑起教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美妙的事业人生。叙事研究正是立足于此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有助于教师更深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由此而带来教育世界的整体升华。
3.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教师的叙事研究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所感兴趣、所思考、所进行的活动。
C、教师叙事研究的过程
1.确定研究问题。所谓“有意义的问题”,起码有两重含义,一是我们研究者对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获得一个答案;二是该问题对研究者来说具有实际意义,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2.选择研究对象。选择研究对象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保证。因而它需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与合作。首先,研究者要有敏感的心灵,能够细致入微地把握研究环境和研究对象。再者,研究者的研究活动要得到被研究者的认同、理解与合作,双方应有从研究中共同进步的要求。因此,选择好的合作伙伴,是教师叙事研究的重要一步。
3.进入研究现场。进入研究现场就意味着走进教师活动的时空,把握教师的行为、观念所赖以产生的深层原因;对教师生活的现场观察,理解教师做法的背景。研究现场是教师叙事研究获取真实资料的直接来源。
4.进行观察访谈。观察访谈是围绕着研究问题而进行的。观察力求客观,避免“先见”或“前设”对研究的干扰;访谈力求开放,使被访者在研究者设计的系列开放性问题中轻松思考并回答问题。观察访谈主要是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因而研究者一方面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另一方面要具有亲和力。
5.整理分析资料。叙事研究强调的是对事件本身的分析,是基于资料事实进行的符合材料实际的分析。否则,研究就偏离了叙事研究规范的要求。在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研究者一项重要的任务是从所收集的大量资料中寻找出“本土概念”,即被研究者经常使用的、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惟此,研究才具有了独特的“个性”的特征,研究报告才具有个性色彩。
6.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撰写既包含研究者对所观察到的“事”的故事性描述,也包含研究者对“事”的论述性分析,两者相映相成,构成了研究报告中的细腻的情感氛围和浓郁的叙事风格。叙事研究强调细致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使教师生活故事得以更丰富地呈现,也因此而具有教育研究中不可替代的意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