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电阻》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物理老师教育博客与物理教学网荟萃 “国培计划(2011)”高垚骏的博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电阻》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者:白翠松(河北省深州市第一中学)
基本信息 | ||||
课题 |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电阻 | |||
作者及工作单位 | 白翠松 河北省深州市第一中学 | |||
教材分析 | ||||
《电阻》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的内容,与前面的“简单电路”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电压、电流的深化与延伸,又是学生对电学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下一节的“变阻器”以及后续章节欧姆定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可谓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 | ||||
学情分析 | ||||
学生方面,虽然前面已经学习了导体与绝缘体,但学生只知道导体容易导电,并不知道导体在导电的同时也会对电流产生阻碍作用,所以电阻的概念对他们来说,既抽象又陌生。 | ||||
教学目标 | ||||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2、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物理学理念。 2、感受自主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魅力。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并结合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确立为: 1、重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难点:电阻概念的建立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引入新课 二、电阻 三、决定电阻大小因素 | 提问:哪些物体导电? 出示各种导线。有多匝的铜线,和单匝的铝线等。观察,看有什么发现? 演示实验:将学生观察的导线任意两根接入同一个电路。 提出问题:导线多是用铜和铝做的,铁也是导体,而且既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铁做导线呢? 1.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2.电阻的单位是欧姆。 其他单位:千欧(kΩ)、兆欧(MΩ)。 1 MΩ=103 kΩ 1 kΩ=103Ω 指导学生练习单位换算。 在电子技术中经常用到有一定阻值的元件------电阻器,也叫做定值电阻。 动画演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电阻。 小资料:几种长1米,横截面积1平方毫米的金属线在20摄氏度时的电阻值。 物理学中为了研究一个量和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时候,常常固定其他的变量,分别只研究和一个量的关系,最后在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就叫做控制变量法。 动画演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动画演示电阻和温度关系。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取决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练习1、2、3、 。 | 学生思考回答:铅笔芯、金属、人体、大地等导电。 观察导线,并且小组交流。芯线是金属,外皮是橡胶……. 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程度不同。 学生思考。 学生阅读多媒体资料介绍,欧姆的故事。 学生练习。 学生阅读小资料:各种常见的电阻。 学生看动画图片:各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阻。 学生看,并且思考问题:有哪些因素影响电阻的大小呢? 学生分组思考并且讨论,猜想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研究,以及如何选择器材。然后分组实验,分别研究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中的一个因素对电阻的影响。 学生实验。 学生观看动画,师总结归纳。 学生观看动画电阻和温度的关系。 分组总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具体关系。 学生练习。自由回答,抢答。 | 学生小组交流。踊跃回答问题。 通过学生视觉的感受,认识到不同导体接入同一电路中时,电流大小不同,体会到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不同。从而为引入电阻做铺垫。 通过视觉的感受和日常生活中的粗略认识建立电阻的概念。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培养自学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电阻。 由小资料中的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材料,很容易猜想到这些因素影响电阻的大小,从而降低难度。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分组研究一个,目的是掌握研究方法。然后老师动画演示所有的因素,有巩固的作用。 体现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能力。 | |
板书设计 | ||||
第三节 电阻 横截面积 材 长 料 电阻: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R 度 单位:Ω 常用单位:KΩ MΩ 换算关系: 电阻器的符号: 温度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的本节课学生活动评价为: 1、各小组分组活动踊跃,每个组员都能够回答问题。 2、各组员能够从其他同学回答中找到不足,加以补充。 3、探究实验过程中,各小组能够合作探究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探究目的,实验结论正确。 | ||||
教学反思 | ||||
1、本节课我努力做到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问题式教学、师生合作化课堂。无论是在概念的建立,还是在分组实验中,都通过各种手段向学生提供了多条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课堂自始至终贯穿一种多向探索、勇于创新的积极氛围,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2、本节课我最大可能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但是我没有考虑到乡中学生的素质,以至于有一组探究电阻和横截面积关系时没有顺利得出结论,经过我课堂指导,最终达到了要求。另外,有一个小组回答问题不积极主动,课上我没有有意识的找简单的问题点名提问,没有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以后讲课时候要注意到。 3、本节课是我去乡中讲的一节课,听课老师们认为此节课是很成功的一节课,尤其一些平时玩闹的同学也参与到了活动中来。但是要注意到乡中尤其农村中学学生素质和县城相比是很差的,要注意到个体差异,尽可能调动所有的学生。尤其活动不起来的那组,尽力鼓励他们,让他们回答简单的问题,使他们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有可能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想要班主任配合我重新分组,每组都有成绩好的和差的,都均衡的分,不要差距太大。(那天可能是有人听课,中间的组很强,边上的那组很差,差距太大。)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有一个小组回答问题较少的情况了。 |
评论